经颅磁信息网

经颅磁信息网 > 技术知识>经颅磁刺激(TMS)全面解读

经颅磁刺激(TMS)全面解读

浏览次数:

经颅磁刺激(TMS)全面解读

  什么是经颅磁刺激(TMS)

  经颅磁刺激技术(TMS)是一种无痛、无创的绿色治疗方法,磁信号可以无衰减地透过颅骨而刺激到大脑神经,实际应用中并不局限于头脑的刺激,外周神经肌肉同样可以刺激,因此现在都叫它为“磁刺激”。

  随着技术的发展,具有连续可调重复刺激的经颅磁刺激(rTMS)出现,并在临床精神病、神经疾病及康复领域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它主要通过不同的频率来达到治疗目的,高频(>1Hz)主要是兴奋的作用,低频(≤1Hz)则是抑制的作用。因其无痛、非创伤的物理特性,实现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虚拟地损毁大脑探索脑功能及高级认知功能。与PET、FMRI、MEG并称为“二十一世纪四大脑科学技术”。 [1]

  TMS的发展

  ● 1985年,Barker成功研制出第一台经颅磁刺激仪,并率领研究小组成立英国磁刺激公司。

  ● 1988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经颅磁刺激仪。

  ● 1992年,美国公司推出了第一台rTMS。

  ● 2005年,华中依杰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研制出中国第一台rTMS.

  ● 2006年,北京安定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相继启动了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病业务;

  ● 2010年,北京市科委牵头正式成立世界首个“经颅磁刺激临床治疗精神障碍规范”研究课题;

  TMS的技术原理

  经颅磁刺激(TMS)是基于电磁感应与电磁转换的原理,用刺激线圈中强大瞬变的电流产生的磁场穿透颅骨,动态的磁场在颅内导体转换为刺激线圈电流方向相反的感应电流,由这种内生的感应电流刺激神经元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TMS是一种大脑皮质神经的无创性刺激技术,其本质是一种颅内的感应电刺激,TMS不用电极,不用直接接触人体,相对电刺激是一项无创且简便的技术。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用于治疗主要是通过改变它的刺激频率而分别达到兴奋或抑制局部大脑皮质功能的目的。

  高频率、高强度rTMS,可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总和,导致刺激部位神经异常兴奋,低频刺激的作用则相反,通过双向调节大脑兴奋与抑制功能之间的平衡来治疗疾病。对rTMS 刺激的局部神经通过神经网络之间的联系和互相作用对多部位功能产生影响;对于不同病人的大脑功能状况,需用不同的强度、频率、刺激部位、线圈方向来调整,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TMS的分类

  根据TMS刺激脉冲不同,可以将TMS分为三种刺激模式:

  单脉冲TMS (sTMS):sTMS由手动控制无节律脉冲输出,也可以激发多个刺激,但是刺激间隔较长(例如10 秒) ,多用于常规电生理检查。

  双脉冲TMS (pTMS):pTMS以极短的间隔在同一个刺激部位连续给予两个不同强度的刺激,或者在两个不同的部位应用两个刺激仪(又称作double-coil TMS , dTMS) ,多用于研究神经的易化和抑制作用。

  重复性TMS(rTMS) :rTMS分为高频和低频两种,则需要设备在同一个刺激部位给出慢节律低频或快节律高频rTMS。

  TMS的应用领域

  目前经颅磁刺激技术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国内的经颅磁刺激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神经心理科(抑郁症、精分症)、康复科、儿科(脑瘫,自闭症等)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应用。其中对抑郁症、睡眠障碍等疾病的疗效,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在临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精神科:药物难治性抑郁症、焦虑症、躁狂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分裂症、幻听、耳鸣、睡眠障碍等。

  神经科:癫痫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性疾病、运动神经元疾病、多发性硬化、偏头痛等。

  康复科:脑卒中、脊髓损伤、肌纤维痛、外周神经损伤、运动功能障碍、吞咽障碍、失语等疾病。

  儿科:孤独谱系障碍、脑瘫、多动症、癫痫等。

  其他领域:

  除了我们现有的应用之外,TMS独特的技术优势,使得在科研及成瘾戒毒等方面都有着广阔的空间。

  目前的科研课题有:TMS与情绪、疲劳、麻醉药物、认知研究、躯体感觉皮层、毒品、成瘾性等。


-------------------------------------

特此声明:本网站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等均在网上搜集,如果这些文章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